官方微信
手机官网
04-26
红安“打红”之说
红安农村有打红的习俗。红色自古就是是吉祥、喜庆的象征,打红即据此而来。 “打红”,即用红色的颜料往脸上抹红。一般为新女婿上门、姑娘上门、姑娘出嫁后第三天回门、小孩过一周岁生日的时候,以打红增添喜庆气氛。新女婿上门,是被打红的主要对象,其次是女方的父母、叔婶等长辈,但姑娘不能被打红。姑娘到男方家上门,南方的父母、叔婶也要被人打红。姑娘出嫁第三天,同夫婿回到娘家叫“回门”。回门时,新女婿又成为被打红
红安绣花鞋垫
红安的工艺美术门类和品种多。80年代尚存的有木雕、石雕、砖雕、建筑物雕刻、食品雕刻、泥塑、根雕、漆器、陶器、工艺玻璃、竹器、蔑编、藤编、草编、印花布、刺绣、绣品、工艺鞋垫等。但艺术精品不多,以姑娘们的绣花鞋垫最有名,有板绣、凸绣(起花)、凹绣三种,上绣鸳鸯戏水、金鱼闹莲、龙凤呈祥等图案。 红安绣花鞋垫是地道的民间刺绣,历史悠久,始于东汉光武年间,兴于唐、盛于清。它是鄂东地区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。绣
红安影子戏
影子戏,又称皮影戏,是红安民间戏剧艺术。清光绪初年传入。影子用牛皮剪、雕刻而成,人物、动物、物体栩栩如生。影子由竹棍支撑,表演时,挂一大布帐子作幕布。表演者用竹棍操纵影子,每唱一句或数句后,由唢呐接腔,吹奏过门,一段唱词结束时,还有锣鼓伴奏,现场十分热闹。皮影戏常为求财、求子、求雨、祝寿和谢神,剧目多为历史剧。表演一般都在夜晚进行,以前幔帐里头用油灯照明,现在以气灯或电灯照明,流行于红安农村。
解说红安方言
红安方言属广义上的北方方言,属江淮方言“黄孝片”(或称古“楚语”的一支)。红安境内的语言并不十分统一,声韵调都存在着歧异。红安东半部,当入声字出现在阴去字或另一入声字前时,变读为阴平;西半部变读为阳平。红安北部无翘舌音区为七里坪镇,南部无翘舌音区为太平桥镇和觅儿镇。红安话的起音和落音一般都比较低,显示出阴平特征。红安话为什么难懂?因为它与普通话的差异较大。 红安的方言比较复杂,而且县北和县南之间
皮影戏新春 文明歌盛世
红安网消息 记者安斯报道:红安县华河镇矿山村方刘家田垸的皮影戏已有56年的历史。5位老人、7个道具、一张布屏,演艺上至千古人物驰骋疆场,下至寻常百姓趣味人生,一张张皮影通过艺人的提携和分角反串的唱腔,将剧情中的喜怒哀乐演释得淋漓尽致。春节期间,该戏班在周边村垸巡回义演,给村民及返乡人员营造精神家园,享受文化大餐。 目前,方刘家田垸皮影戏艺人由5位平均年愈古稀的刘姓老人组成,其中年龄最长的92岁。